所在位置:首页> 向阳新闻 > 部门动态 >佳木斯市第一小学刘丽:浅谈如何探索高质量劳动教育
佳木斯市第一小学刘丽:浅谈如何探索高质量劳动教育
  • 来源:佳木斯市第一小学
  • 发布时间:2022-08-03 15:10
  • 访问人数:
  • 报送人员:xyqjyj
  • 字号:


 刘丽,佳木斯市第一小学校长,48岁,正高职教师,2010年于佳木斯市第一小学任现职;2012年兼任第二小学校长,2018年同时又兼任江南小学校长一职,创建了集团化学校——红旗教育集团,将三所学校统一整合管理,成为三所紧密型集团化学校的党总支书记、校长,把两所在校学生不足百人和只有几十名学生的薄弱校变成三个校区、两所幼儿园、73个教学班、教职工212人、学生3400百余人的教育集团。 她带领学校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红旗大队、省首批文明校园标兵、省文明单位标兵,获得了国家、省、市级以上奖励百余项,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肯定与赞誉。 31年来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好校长、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省十二届党代表、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三八红旗手、省最佳教师等国家、省、市、区奖励186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教育是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培育劳动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绝不能整天埋首书堆,而是要让孩子们亲近劳动者,走进农耕,走进田野,走进生活,体会劳动的甘苦,收获劳动的快乐和智慧。我们开展的劳动教育就应该是让孩子们拥有未来幸福生活能力的教育。      
  第一小学撰写的《劳动育人——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被教育部国家教育司评为典型案



 我们的案例就是阐述如何在当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双减”任务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以劳育人的有效路径。 我们首先明确一件事:那就是把学校的劳动教育定位于“让孩子能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可以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结合学校新劳动教育实践和培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从思政课起步,让劳动观念浸润孩子心灵

亚里士多德说: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我们尝试着开展儿童思政哲学课,从兴趣入手,让孩子们带着惊奇去思考劳动教育。我们上好一节儿童哲学思政课《我们爱劳动》:确定学习目标,了解劳动创造了人,人不劳动无法生活。知道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要努力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出示哲学故事,引读思考: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工具进行劳动实践。拓展理解:所有人都拥有神笔马良的那样一支大神笔,这支神笔就是劳动。劳动创造了我们的吃、穿、用、住、行的一切必需品,而且这一切的一切越来越现代化,劳动者是多有智慧呀!启发认知:劳动伟大是因为劳动人民伟大。通过实践平台,我们再启发孩子认知:现在,我们只做好自己的事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更加勤奋,做好在家、在学校、在社会中力所能及的劳动,有创造性的劳动,把我们的双手锻炼得更灵巧,大脑更聪慧。

把所学的知识自觉应用于劳动中,把自己锻炼成爱学习、爱劳动、爱国家的好孩子。通过哲思哲理,让孩子们“知真知善知美、习真习善习美”,我想,这就是学校教育责任之所在,我们通过这样的儿童思政课堂为孩子推开这样一扇门,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序的、科学的传递给他们。



第二,从习惯培养入手,让劳动能力伴随孩子成长

 我们落实小近实的教育目标,制定学生劳动习惯培养7条小贴士、班级教室卫生打扫8做到、老师把怎样打扫卫生、怎样倒垃圾、会分类、怎样值日、用餐须知、安全取水、甚至课前准备、课后作业都归类于学生的劳动习惯培养之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制定了《红旗教育集团校园劳动习惯养成标准》,让孩子们的习惯培养具体可操作。




 每个年级、每学期初制定劳动教育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开展符合时代特点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亲身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学校还制定了“第一小学劳动小能手评价手册”,分年级、分项目、通过老师、家长、同学认证模式完成对学生劳动技能的评定和检测。劳动习惯的养成仅仅通过教师、学校的培养是不够的,我们认为转变家长的观念,是让劳动教育延伸养成的重要关键,于是,我们又按学段制定了家庭劳动习惯的标准。通过家校共识,家长们已经感受到劳动不仅仅是体力劳动,更是一种责任和感恩的教育,家务劳动不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反而会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家校的共同努力,促进孩子形成8个良好的劳动品质,养成9种劳动的好习惯,愿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伴随孩子一生发展。

第三,从课程研究构建,让劳动精神厚植孩子人生

教育部印发的《“五育”并举劳动育人功能指导纲要》中指出,德智体美也是实现劳动教育的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所谓劳动教育进课堂,应当理解为劳动教育在价值观上走进德智体美诸育的课堂。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生活,而课程是育人的主要载体。为此,学校首先构建与完善了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习惯为核心的劳动实践课程群,我校把劳动教育和艺术教育、科学教育、综合实践教育进行融合。学校开设3D创客、机器人编程、建模课等,让孩子们在创新中迸发出劳动的智慧,在实验中体验科技的力量;在经典诵读中,同学们朗诵有关劳动的美文诗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在美术课中欣赏从古至今劳动者创造出的美轮美奂作品,让劳动教育有了文化的积淀;学校在江南校区开创的“红领巾农艺园”,成为农耕课程基地。以劳立品,以劳修行,以劳启智 。改变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韭菜、麦子不分,锄头镐头不分,吃黄瓜从蒂巴开始的“空心人”现象;同时邀请农科院教授为孩子普及农耕知识,在农耕课程的推进中,学生与土地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感受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

第四,从实践活动延伸,让劳动品质激励孩子前行

 社会实践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校定期组织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能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体会到爱的意义。此外,学校提倡学生在寒假开展“我跟妈妈(爸爸)上一天班”的活动。学生通过体验父母的劳动,了解父母的辛苦,更加理解父母的不易,也理解劳动工作者懂得付出及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劳动教育不等于一般性的活动实践、劳动教育不等于具体劳动技术的学习,劳动包括但不等于体力劳动锻炼,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通过劳动教育传递劳动知识,学会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让“劳动创造生活、创造世界也创造人本身”这一价值观世代永续。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五育融合建构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中发扬光大。

 我们坚持“相信每个生命都有光芒”、“让校园充满生命的精彩”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用劳动教育引领学生走向学校的育人目标。